今年是我国设立航海日20周年。7月5日,上海海事大学团委联合临港新片区团工委,举办“帆启深蓝”航海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围绕航海精神研学、航海历史讲解、航海文化体验等内容展开。
蓝色叙事:从文化传承到产业发展
学校航海技术专业2005级校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高级船长肖志民,以《牧海耕洋,诗与远方》为题讲述航海事业故事。让大家直观的了解到,文明的飞跃与航海事业紧密相连,航海文化是不断传承的中国智慧,更是对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守护 ,航海精神是在辽阔海洋上与自然共生,在重重困难下突破自我,危急时“我留下,你们先走”的担当。学校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朱玉华以“向海图强,书写蓝色辉煌”为题,聚焦航运产业的发展前沿,通过数据讲解近年来我国航运业的发展成就,详细介绍作为世界最大单体自动化码头的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和上海领先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让在场观众对航运事业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
文化体验:郑和史诗演绎与科普实践
主题分享结束后,商船学院学生为市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航海文化体验。同学们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鼓舞”表演展现出海上丝绸之路开辟过程中的坚毅与气魄。“未来航海家”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将航海知识科普与旗语表演相结合,带领观众沉浸式学习传统航海文化,感受航海者赖以生存的规则、协作与智慧。
上海外高桥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罗涛在参与航海文化参观研学后说道:“滴水湖的帆船体验和‘吴淞轮’的参观,让我们加深了对航运事业的了解,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便更加理解了弘扬航海文化的意义。
船舶电子电气工程232班学生薛佳妮在本次活动中担任旗语表演的解说员,她说道:“旗语无需电力却永不中断,恰似航海精神的锚定之力,我们将带着这份翻飞于浪尖的古老智慧,以青春之帆丈量万里海疆,向着航运强国的时代坐标,破浪前行。”
本次活动向市民讲述了中国航海人的理想和奋斗史,从跨胡桥遗址发掘的8000年前的“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到“郑和宝船”,再到“海辽”轮,再到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是一代又一代航海人所呈现出的航海精神。在持续推进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的道路上,海事青年将凝聚精神,继续书写多元互信、美美与共的“蓝色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