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及涉外海事仲裁高质量发展,在浦东新区司法局、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的支持下,上海海事大学于8月15日在浦东国航服务中心举办“国际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智库沙龙”活动。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浦东新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爱武,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副主任董晓玲出席会议并致辞,上海海事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严大龙主持开幕式及合作签约仪式,国际著名商事仲裁专家杨良宜、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姜丽丽、香港海事仲裁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李连君、上海市司法局仲裁处副处长邓邯等国内外涉外海事仲裁机构负责人、知名专家济济一堂,共商国际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之路。
初北平在致辞中指出,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这一命题,恰好契合了上海亚太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前海事仲裁制度创新具有巨大的空间,但需要聚合政府、法院、企业、高校、仲裁组织、律师等海事共同体的智慧才能完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信海事共同体将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在推动海事仲裁机制改革与规则创新方面锚定方向、奋楫前行。
黄爱武指出,浦东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区,也是全国仲裁机构集聚地,可以在推动临时仲裁持续发展、助力仲裁制度规则健全完善、加强国际海事仲裁人才培育引进、支持仲裁机构长期发展、强化对仲裁理念和仲裁方式的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全球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功能高地。
董晓玲指出,打造上海海事仲裁的话语权和品牌度,需要各界合作、行业融合,也需要对标国际的制度与规则创新及保障体系,更需要航运生态圈的企业、机构、协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把握好当前快速发展的条件,浦东将在谱写上海国际海事仲裁新篇章中展现引领担当。
会上,浦东新区司法局、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上海海事大学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将围绕国际海事仲裁规则创新、打造浦东临时仲裁品牌、推动相关国际海事临时仲裁规则落地等方面展开通力合作,共同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高质量发展。
国际著名商事仲裁专家杨良宜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商业体量庞大,拥有建立仲裁程序法与发展为仲裁强国的黄金机会。但是与此同时,在有效仲裁通知、仲裁员处理复杂程序问题的能力、对正当程序的警觉、仲裁裁决书说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姜丽丽分享了《仲裁法》修订中临时专设仲裁的提出背景和设想,礼德齐伯礼律师行高级合伙人、香港海事仲裁协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李连君律师提出要建立有效的仲裁法律系统和完善的立法体系,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林源民分享了通过海事仲裁制度的改革和提升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思考,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上海)的任帅律师通过对比LMAA规则对上海仲裁协会规则的创新与完善提出了见解。
圆桌沙龙环节,上海市司法局仲裁处副处长邓邯、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副主任董晓玲、浦东新区司法局副局长郭秀丽、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杨光、上海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孙海华、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理赔委员会主任周佑生、上海吾契律师事务所主任金立宇围绕国际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海事临时仲裁规则制度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近年来,上海海事大学在国际海事仲裁创新智库建设方面取得丰富成果。2024年,浦东新区商务委(航运办)、浦东新区海事局、上海海事大学等首批35家位于浦东的绿色智慧航运产业链主体共同发布了打造“浦东绿色智慧航运生态”合作倡议。在咨政建言方面,学校法学院有多篇涉海事、商事仲裁咨政建言成果被相关部门采纳,现有十余名专家教授分别担任上海各仲裁机构仲裁员。2024年1月,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了上海海事大学国家高端航运服务研究院,该智库将进一步发挥学校优势,为推动海事仲裁机制改革与规则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在海事仲裁研究方面,近年来上海海事大学也卓有成效。2023年,学校完成了两项海事、商事仲裁相关的“上海全面依法治市调研课题”,2024年,学校再获批两项海事、商事仲裁相关的“上海全面依法治市调研课题”,同时承担上海市人大“海事仲裁若干问题研究”立法监察专项课题。
高校的高端智库、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的带动下,上海在国际仲裁中心建设方面大有可为:一是充分利用先行区优势推进海事仲裁立法;二是推动国际海事临时仲裁的规则落地;三是组建区域性的国际海事仲裁员发展自律组织;四是打造聚合各方资源的仲裁生态圈;五是制定吸引全球仲裁员的独特政策;六是拓展数智化的仲裁服务平台。国际海事仲裁智库沙龙不久将迎来其第二期,继续聚焦航运保险承保能力及海事仲裁制度创新若干关键问题,深入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为推动我国海事仲裁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提供真知灼见,为推动我国海事仲裁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