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大印象

贯彻落实“三个指导意见” 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四: 探索新领域 发掘海洋运输工程材料研发新道路 ——记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范润华教授

发布时间:2024-01-07浏览次数:0设置

编者按:近期,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坚定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学校制定并出台了《上海海事大学学科发展指导意见》《上海海事大学有组织科研实施指导意见》《上海海事大学本科专业聚焦特色建设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三个指导意见”)。

 为促进广大教职工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三个指导意见”,统筹推进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增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党委宣传部通过深入走访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一线教师和科研团队,报道他们将学校特色与个人、团队成长相结合,深入思考、积极转变、主动融入学校发展的先进事迹。希望通过身边的人和身边的故事,激发广大教职工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学校事业发展使命任务,坚定不移的走具有海事特色的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探索新领域 发掘海洋运输工程材料研发新道路

 ——记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范润华教授

 

人物小传:范润华,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系教授、院学术委主任、校民盟主委。主要研究船舶材料与部件,在超材料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主持承担了多项专业领域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获批主持国家专项重点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入选市级高层次人才计划。

 

科研转型 立足海事航运特色

 

 “如何将自身发展更好融入海大特色?”“如何实现研究转型?”“如何突破学科边界?”这是范润华2016年刚进入海大工作就思考的问题。当他看到学校高度重视“硬科技”,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瞻远瞩地布局了材料研究方向,新增建设了多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便有了转型的“底气”。

 为落实转型想法,更好地贴合学校特色发展,范润华结合学校航运特色,决定将船舶材料作为主攻方向。此前从未接触过航运领域的他坦言:“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艰辛和充满挑战的过程。”来校第一年,他申报的多达十项科研项目全部失利,甚至连几万元的“小项目”也没拿到。

 范润华没有时间气馁,这一年几乎大半时间都在出差的他,深入一线调研了很多港航单位,深深感受到海洋领域“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的诸多问题。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强力推进,船舶装备对新材料需求急迫。有了这种认识,范润华的思路顿时豁然开朗,颇有“遇到海大、相见恨晚”的感受。由此他坚定地聚焦需求、向海而行,陆续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校首个上海市教委科创自然科学重大项目等在内的多个项目。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范润华组建了高水平科研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推动了所在学科发展。2023年,材料学科成为学校第四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回想来校后的科研转型经历,他感慨:“只有立足学校特色开展研究,才能走得长久。‘海足够大,事足够多’,聚焦学校特色更是每个人学术发展的机遇。”

 

 

锻造团队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范润华一直把青年教师成长当作团队建设的生命线,他常常说“一个教授学术生涯有限,重要的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从科研选题、到学术思路,他几乎知无不言。团队成员孙凯来校工作后,范润华便带着他一起到企业调研,一起参加学术会议,一起撰写申报书,一起参加答辩。范老师的“带教”使孙凯进步很快,入选了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在范润华的带领下,他的团队很快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类延华、安丽琼入选了省部级青年人才计划。团队成员除了来自材料系,还有港航系的原媛、赵姗。在她们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范润华耐心指导,项目获批后还经常关心研究进展情况。来自商船学院的刘轶华,是在学校组织去山东港口集团调研时相识的。范润华称两人“一见如故”,回校后经常讨论航运业的相关工程需求,目前正一起开展与智能航运相关的研究。

 范润华非常重视以学术交流促进团队成长。他联合同行发起成立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学会,2018年5月在学校挂牌。学会聚集了中国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科技型企业的科研工作者。学会组织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今年组织召开的全国超材料大会就有3000人参加。团队成员也通过这样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快速掌握科技前沿,开阔学术视野。

 

启示明灯 青年学生的领航人

 

 在学生眼中,范润华学识渊博、因材施教、平易近人。范润华在教授本科生的《功能材料》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十分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材料专业的覃浩同学说:“课堂上,范老师常常会列举实际工程案例,比如船舶上应用最多的材料——钢铁,他告诉我们看似传统实际上一直在突破。中国已成功摘取全球造船业‘皇冠上三大明珠’,而材料是重要的基础。”

 在指导学生科创方面,范润华发挥“集体作战”的优势,携手学院吴钱林、周云、姚鑫、孙凯等8位教师“组团指导”,从集体组会,到中期线上会议,到最后组织预答辩,全过程、全方位为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使我们在第十六届上海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暨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覃浩同学开心地说。

 面对来自其他学院的学生,范润华毫无保留,倾囊相授。商船学院航海技术专业的周明宇同学和小组成员在进行“温差发电小船项目”中发现具体原理涉及材料学,通过学校官网查询主动联系了范润华。令周明宇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范润华带领的科创团队马上联系他参加科研组会。“一年来,老师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们这些材料学的‘门外汉’快速掌握了相关的材料知识,使项目得以顺利开展,让我感受到了海大温度。”周明宇感慨地说。

 范润华热爱学生工作,在学校兼职辅导员队伍中,是为数不多的教授。他的办公室被称为“学生小家”,有时学生满座,有时一对一促膝谈心。材料专业博二的杨鹏涛同学回忆道:“今年10月份和范老师一起出差去参加学术会议,范老师把我们的学术论文打印出来,利用会议间隙修改指导。范老师以身示范,令人敬佩。”得益于范润华的言传身教和独特的培养方式,他的学生也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目前在读的3名高年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全部入选学校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正是源于对教学与科研的热爱和追求,范润华在学校特色发展这条道路上走得愈发坚定。谈起学校今年出台的“三个指导意见”,范润华认为这给广大教师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指引,为学校坚定特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作为海事类高校教师,应持续注重对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涵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为培养优秀航运人才不懈努力。

范润华在校园留影
全国超材料学会成立大会合影
研究团队组织学术交流后合影
与学生交流
在实验室指导学生科研
文字: 
许锘颖、朱悦悦
图片: 
欧阳鑫玥
编辑: 
焦玉玲
策划: 
党委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