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扬帆,走近大国重器;逐梦深蓝,感悟南极精神。8月21日-26日,来自学校11个学院的35名师生,走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号科考船,开展航行认知实践教学活动。
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历时5天,由校团委书记赵大为、商船学院团委书记陈祯如、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常雪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达山带队,课程涵盖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低温钢等实验内容9次,专家科学报告会3次,气象科普和CTD采水作业各1次,团学活动10余次。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汇合,培养年轻学子投身海洋与极地事业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同舟共济的团队意识。同期参与的还有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师生。
迎风启航,在蓝色海洋上学习船舶理论
8月21日,随着一声鸣笛,“雪龙”号正式向计划区域启航,开展科学观测与教学任务。
登船首日,极地中心老师介绍了船上安全须知以及相关规章制度,商船学院周大平老师和王杰老师就“雪龙”号建造历史、船体结构等方面作了详细讲解,师生切身感受到“雪龙”号先进的自动驾驶设备、良好的通讯系统以及较高的破冰能力。船长张旭德与学校商船学院李毓敏老师先后向同学们讲解了驾驶台内的电子海图、雷达和船舶参数,以及各自的功能应用;“雪龙”号机动轮机员、学校商船学院杨智远老师在机舱集控室展示了高温作业环境下如何进行船舶检验;学校带队教师常雪婷教授以及复旦大学张若楠副教授、王国印高级工程师开展了学科前沿专题报告。同学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积极提问,对航行实况和船舶理论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逐梦深蓝,在观摩体悟中打造实践育人“第二课堂”
在统筹协调实践教学任务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学校和极地中心组织了实验室、驾驶台和机舱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科学与技术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本次实践课程包括航海技术、轮机技术、海洋科学三个方向,主要开展“极地科考船舶用低温钢材性能需求”“航线海洋环境腐蚀因素调研”“海水因素对极地科考船舶用低温钢材性能影响”等多项研究。实践内容包括温盐深(CTD)采水及剖面观测、海水/海冰腐蚀试验、电化学阻抗测试、极化曲线测试等。在学校与极地中心技术团队的联合教学下,同学们克服晕船和不适,学习到海水采集系统、分光光度计、超纯水仪、鱼探仪、深水影像仪等高精密设备运作原理,分组完成了全深度、多学科的综合调查,加深了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刻体会到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魅力。
此外,学校师生还参加了消防安全与逃生演习,根据应变部署卡上的指示穿戴好救生衣物、有序集合,顺利完成了弃船演习。
赓续“蓝色”血脉,在国之重器上收获奋进力量
本次实践课程结合主题教育,开展了生动丰富的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劳动育人融入育人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余充分了解极地科考,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与家国情怀。
实践队开展“红旗迎风自飘扬,坚定信念助远航”升旗仪式、重温入党入团誓词、党员座谈会、微团课交流会、主题团课、主题合唱、结营仪式等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南极精神,凝聚奋进力量。通过与“雪龙”号极地科考人员和船员们的深入交流,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在极地环境下科考工作的艰辛和挑战,南极精神也激励着大家担当起海大人的时代使命,在推动航运强国、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扬青春光彩。
海上实践期间,还举办了“志愿厨艺航,共创后厨香”“极地明灯照,细说‘雪龙’行”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同学们主动参与船上厨房工作和餐食准备,在劳动中学会感恩、奋斗和成长。在“雪龙”号开放日活动中,学校20余名志愿者团结一致,冒雨协助船员为近550名舟山登船的科技工作者及青少年提供人员接待、场所指引和参观讲解服务,累计时长10小时。
据悉,“雪龙”号是中国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成为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参与了多次国际合作科考任务,并与其他国家的科考船展开合作和交流,树立了中国在极地科研领域的崭新形象。学校多年来不断深化与极地中心的合作共建成效,依托双方有利资源,构建“思政-教学-实践大课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极地科考事业,为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