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国内极地码头。此次南极考察共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学校李国祥、常俊宇、赵成豹三位教师分别在“雪龙”号和“雪龙2”号从事船舶驾驶与轮机管理工作,为船舶的安全航行保驾护航。学校副校长栗建华,商船学院、教务处相关负责人前往基地码头迎接船舶靠港,并祝贺海大教师圆满完成科考任务凯旋而归。
李国祥老师在“雪龙2”号出发之前就提前到岗参加机舱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值班,并在工作之余大量阅读随船相关英文资料,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机舱的关键设备。航行值班期间,李老师认真值守,时刻保持警惕,密切监视各设备运行状态。停航期间,他积极参加主发电机和其他设备的维护保养,还多次亲自爬进吊舱内空间进行内部检查,特别对吊舱液压系统进行了细致的维护保养,保障了船舶航行安全。
常俊宇老师被派往“雪龙2”号,与驾驶团队一起成功完成航程近三万海里、冰区航行3200余海里,四次穿越西风带,航时3300小时的航行保障工作。在南极陆缘冰区,常俊宇驾驶着“雪龙2”号实践了艏向连续破冰、艉向连续破冰、冲撞破冰及冰区引航等多项冰区航行技术,积累了宝贵的冰区航行经验。在夹杂着密集冰山的浮冰区内,他谨慎操纵船舶,妥善应对大雪、黑夜等能见度不良情况下的多冰山浮冰水域,保障了船舶的航行安全。在大洋科考作业中,他总是能够精准地控制船舶,与考察队员良好互动,配合考察队圆满完成了各项考察任务。在近岸及进出港航行过程中,他在驾驶台与船长、引航员密切配合,船舶安全通过了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顺利完成了智利蓬塔港和上海港的进出航行。
赵成豹老师在航次出发前便参与“雪龙”号的维护保养和值班巡视等多项工作,用最短的时间熟悉了机舱设备的操作管理及维护保养工作。自出发以来,赵成豹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学习和发扬了爱国、爱船、团结、奉献的雪龙精神,克服了晕船和倒班等困难,快速适应了机舱值班工作。雪龙号在中山站附近进行冰上卸货卸油作业期间,他参与油管铺设及抖油囊等油料装卸工作。航行值班期间,他始终保持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密切监视机舱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积极向雪龙船轮机长吴健和大管轮董恒学习机舱设备的操作管理经验。南极破冰航行期间,他不断检查机舱设备状况,保证关键设备的运行安全,保障机舱设备处于随时可用的良好状态。
三位老师作为共产党员,积极主动参与船上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党支部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理论政策等的学习贯穿了本次南极考察过程的始终。
此外,三位老师还积极参加船上组织的南极大学学习活动,为所在部门船员、同事讲授专业课程知识,也虚心学习各位考察队员和船员的理论实践知识,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很好地践行了“教学相长”。李国祥老师给机舱船员多次授课,分别主讲了“轮机新技术”“轮机英语与会话”“海员心理健康”“‘雪龙2’号吊舱转舵液压系统原理”等课程,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常俊宇老师在准备PSC(港口国监督)检查过程中,主动与船员同事分享自己多年外派船舶上积累的工作经验,热忱投入、积极备检。
“雪龙”号和“雪龙2”号上的多位校友也都情系母校,在船期间均表现出色,为祖国的极地事业添砖加瓦。“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和轮机长陈晓东是船上的“顶梁柱”;身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的万建华担任本次南极考察队的党办主任,在考察过程中,出色完成了党建、考察队日常管理等工作;三管轮袁伟杰成功实现了从见习轮机员到轮机员的角色转变;代理实验室主任沈悦在新的职位上出色地带领团队完成了各项科学考察任务。
2008年7月7日,上海海事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边全面合作正式启动。近年来,上海海事大学已有20多名教师登上“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参加科考工作。学校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海洋极端环境钢铁材料制备与蚀损控制”共同研制并批量生产的极地特种低温钢也为“雪龙2”号南极科考“保暖御寒”。
本次考察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考察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同时,完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