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学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提升服务重大战略的能力,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管党治党有力有效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顺利完成党政换届,成功召开第二次党代会。修订“三重一大”制度实施办法,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规则得到坚决贯彻,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修订二级学院(研究院)党组织会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断增强。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建立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实施方案,形成推进机制。成立巡回督导组,对二级学院开展督导,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经过广泛调研,形成办实事项目536项,解决图书馆后侧污水外溢问题,增加四六级考试名额,向毕业生赠送学位服、永久保留学校邮箱,开设考研数学、政治、英语公益辅导班,调整短驳车路线、开展教师休息室暖心工程,建设智能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推出“流动早餐车”服务,简化科技论文登记手续等师生“急难愁盼”问题229项,挂图督办97项。
隆重庆祝建党百年。以“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为主线,完成“知百年”等7个庆祝活动,举行“学百年党史,启航新征程”伟大工程示范党课,举办“永远跟党走,启航新时代”主题歌会,4000余名师生参加。组织“心系航运梦·激扬爱国情”国庆升旗活动,千余名师生在各个校区、在实习船上,共同升起五星红旗。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稳妥推进干部换届,落实干部年轻化要求,加大交流轮岗力度,新提拔处级干部35人,平级调整36人,退出干部岗位26人。与新提任干部廉政谈话35人次,加强干部教育监督。举办2期中层干部培训班,着力提升干部素质能力。
落实党建重点任务。分类开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学习培训。召开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深入领会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新要求。优化党组织设置,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徐悲鸿艺术学院党委。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实现“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全覆盖。加强对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的指导,每月公布党支部组织生活和主题党日计划。强化基层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1个党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市教卫工作党委“攀登”计划样板支部,2个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入选市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党支部入选市教卫工作党委“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名单。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出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实施办法》,推动责任主体明责知责。建立“一岗双责”问题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保障“四责协同”机制有效运转。制定《关于查处诬告陷害和失实检举控告澄清工作的实施办法》等6项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纠“四风”树新风警示教育大会等8次会议,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善巡察机构,建强巡察干部队伍,对5个二级党组织开展校内巡察。在全校通报违纪违规、失职失责典型案例,利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
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内涵建设加快发展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十四五”规划顺利出台,推动重点任务落地实施。开展上海高校分类评价结果分析,聚焦短板弱项,强化对标对表,明确发展方向,教职工思想认识更加统一,精气神更加振奋。召开新一届“双代会”,深化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扎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严格对照十项负面清单,系统开展校内规章制度清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做好新进教职工培训,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继续开展“师德标兵”暨“我心中的好老师”评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开展师德师风年度考核,并纳入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等过程。查处师德失范及违纪违规问题5个,通过教职工大会等方式公开通报,强化警示震慑效果。
推动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等主题开展集体备课,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思政教学与建设指南,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举办“汲取党史精华,践行课程思政”系列教学沙龙和第四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升。学校官微入选全国首批200个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试点专业课程模块化设置。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增设信息技术类通识选修课。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7门课程获批参评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个专业获批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项、上海市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张琴老师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教学创新大赛荣获二等奖。
加大教材建设力度。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成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教材工作会议,出台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骆温平教授主编的教材《第三方物流》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汤天浩教授与谢卫教授主编的教材《电机与拖动基础》获评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开展两轮意识形态专项督查,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加快推进基本建设项目。航运科技创新大楼建设有序进行。研究生公寓、食堂等大型修缮项目顺利完成。临港校区拓展工程列入市教委“十四五”规划正式项目。及时更新修缮部分教室天花板。
持续完善治理体系。着眼于事业发展全局,对11个机构进行调整优化,提升管理效能。启动修订《上海海事大学章程》。深入开展制度“废改立释”,梳理制度458项,制度体系实现系统升级。着力推动内控机制建设,开展风险评估,深化流程再造,内控机制更趋完善。出台《上海海事大学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实施办法》,加强内控执行监督评价。
三、聚焦服务重大战略,办学质量稳步提高
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支持办好“2021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承办“绿色与低碳”专题论坛,发布“全球航运景气指数”和《全球港航信息化发展报告》。编制《船舶管理公司服务规范》,填补行业空白。举办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气候变化减缓海事技术大会和展览活动,推动国际海事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海运业的影响》等一批智库咨询报告,为港航业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深度融入临港新片区发展。与新片区管委会联合主办“航运强国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与临港集团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联合举办高端航运发展论坛,为加快新片区发展集聚智慧。承办临港高校青年“建功新城”主题活动,倡议和支持临港高校毕业生“留在临港、创新创业”。成立临港新片区研究院。成立临港新片区多语言服务中心。加大在区块链技术、智慧港口和自动化码头、深远海洋装备材料等前沿领域科研力度,提升学科专业与新片区产业的匹配度。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举办“一带一路海事国家航海院校师资培训”等培训6场,为沿线国家培育人才。全力服务保障进博会,联合主办“全球贸易与国际物流高峰论坛”,123名师生参与志愿服务。为奥运会帆船帆板项目提供科技保障,助力中国帆船帆板队勇夺金牌为国争光。2名教师执行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任务,1名教师赴西藏挂职,2名教师分别获得市教委脱贫攻坚记大功和个人记功奖励。
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严格落实上级防疫部署,层层压实疫情防控责任,规范做好各项常态化防疫措施。坚持“应接尽接”原则,师生“两针”疫苗接种率达96%。制定防疫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确保校园安全。
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着力推进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总结高水平地方高校一期建设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启动二期建设。瞄准产业急需,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积极与宝武集团、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特种低温钢研究。新增上海市“全渗透”深远海离岸能源动力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重型破冰船关键钢材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计算机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
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强化对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创新团队建设力度,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加快形成。出台《上海海事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对应纵向科研项目认定暂行办法》等制度2项,引导教师聚焦行业关键性问题开展技术科研攻关。立项纵向科技项目130项,经费4811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2项。立项横向科技项目453项,合同经费11385万元。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召开产教融合工作推进会,推动干部教师准确领会新时代产教融合发展的内涵和要求。获批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和上海树图区块链研究院合作成立临港区块链技术研究院,与上海汽车集团乘用车公司合作共建一流工业工程产教融合示范专业,与临港新片区多家企业机构共建实习基地。深入推进与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海运股份、厦门港务控股集团等港航企业战略合作。制定大学科技园建设方案,培育高价值专利10项,为2项成果开展专利导航服务,推动1项科技成果赋权试点落地。
五、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人才基础不断夯实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坚持破“五唯”,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鲜明导向,围绕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精准引才。大力推进人才揽蓄工程,成立工作专班,与二级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全年新引进揽蓄工程人才A类2名、B类8名、C类20名。获批第十批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5人,获批上海高校东方学者2名。举办第三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拓宽人才引进路径。
强化校内人才培养。加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力度,注重向特色学科方向倾斜晋升指标,新聘教授9人、副教授31人。16人新获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上海领军人才等省部级人才称号。1人入选国家万人哲社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37名青年教师获“上海市属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资助。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四大计划”,资助42名教师开展国内访学、企业实习实践。
提升人才工作水平。严格落实首聘考核制度,完成26名引进教师考核。贯彻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求,修订专业技术职务实施办法。出台改革举措,建立以绩效为主要指标的人才引育政策。充分利用上海及临港新片区特殊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制定个性化方案,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深入分析总结人才工作成效,聚焦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良好人才生态。
六、坚持守正创新,校园运行平稳有序
切实推进招生改革,扩大招生宣传。录取本科生3994人,硕士生2884名,博士生96名,其中硕博连读生27人。着力做好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3%,同比增长2%。完善危机干预体系,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学院、保卫处联动机制。开展常规心理咨询752人次,每月定期排查重点个案,逐一跟进和落实。圆满完成2020级、2021级8000余名本科生的军事训练,国防育人取得实效。
扎实推进高质量的国际教育培训线上项目,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航运海事专业课程库,交通管理全英文国际学生本科专业开始实际运行。
通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并取得优异成绩。通过挪威船级社质量管理体系证书换证审核和年度审核。通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附加审核。
信息化建设及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网上行政办事中心新上线流程12个,在开发流程11个,优化再造流程27个。持续推进数据治理,完成网络与信息安全预防与处理。
资产管理和物资采购规范有序。完成公有房出租出借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对经营性用房的监督。持续推动公有房不动产权证办理,临港校区规划内项目不动产权证取得率达99%。
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13万人次。接收新书入库18,005册。开通试用电子资源11个。图书馆各类文献下载量近40万篇次。
垃圾分类、节约粮食、低碳校园、六T公寓、六T食堂建设持续开展。获“上海高校保供稳价(团体采购)先进单位”和“上海高校消费扶贫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圆满完成防汛防台任务。对36家校内企业“关、停、并、转”,顺利完成上级目标要求。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工作,学校获第二届上海市文明校园。校园网共发布主页大图、图片新闻、校园动态、媒体看海大近700条,官方微信推送216期,充分展现师生员工的风采。进一步发挥校史的育人作用,校史馆2021年接待团体100余场,共5000余人次。
开展奥运冠军进校园,注重用校友奥运冠军事迹激励师生。举办大学生体育文化节及教职工羽毛球、乒乓球、足球联赛等活动。获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女子自由泳金牌等四项全国冠军,连续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啦啦操锦标赛冠军,男、女篮球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篮球赛亚军。教职工代表队获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健身气功比赛冠军。
完成校友会换届。成立珠海、泉州校友会,揭牌日照校友之家、大连校友之家。举办校庆日云返校、帆行中国海等活动。基金会增加捐赠525.9万元。落实“天琴”号帆船回“家”“海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项目。
以“党旗飘扬行致远,航运筑梦谱新篇”为主题,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建队伍117支,参与学生1146名,教职工123名,实践地覆盖19个省市自治区。
继续推进补充医疗保障计划。各类理赔1500人次,理赔金额120万余元。开展元旦、国庆帮困60余人次。持续做好年节福利慰问、送温暖工作。在职和退休教职工体检工作有序开展,与六院东院协调教职工家属体检优惠项目等。
召开第十次妇女代表大会,切实关心女教职工和女学生身心健康,维护女性权益。以女教授联谊会、女优青联谊会等组织和形式为载体,组织开展“妇女小家”建设、联谊交友,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
注重听取老同志意见建议,3次向老同志通报学校工作。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关工委工作有序推进。荣获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张川国同志参评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21年,学校各部门、各学院通力配合、齐心协力,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学校改革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同时,工作中仍存在不足:一是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还存在短板,个别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仍然存在。二是“三全育人”成效还不够明显,有效的大思政格局还未形成,少数教师育德意识不强,职业素养不高。三是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发挥还不充分,学科建设步伐不快,干部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
新的一年,学校党委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坚守定位,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