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大印象

发挥特色优势,推进科研创新,服务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1-10-27浏览次数:0设置

近年来,学校坚持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注重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以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全校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力,服务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一、汇聚科研资源和要素,不断推进科研工作发展

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保障科研健康持续发展。2021年,学校出台《上海海事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对应纵向科研项目认定暂行办法》,改变了以往“注重纵向,轻视横向”的现象。学校鼓励科研人员主动探索、发现行业企业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重大科研技术攻关,提升学校服务国家、上海市和临港新片区发展的能力。截至今年8月底,学校横向科技项目经费较2020年同期增长81.9%,较2019年增长15.4%。

促进多元融合,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学校努力突破体制机制的壁垒,推动学校与政府、研究所、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开展实质性合作,最大程度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宝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极寒海洋环境高级别船舶用钢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开发。通过十年如一日的技术攻关,获得综合性能优秀的新型极地特种低温钢,在“雪龙”号进行多次随船实验后,现已批量生产近1000吨,并成功应用于“雪龙2”号的建造。近两年,学校先后获批成立“上海深远海洋装备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重型破冰船关键钢材协同创新中心”,构建成产-学-研-检-用全产业链的合作体系。

聚焦特色领域,加强成果转化与应用。校聚焦航运、物流、海洋等特色领域,持续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推介和宣传,编制《上海海事大学科研成果图册》,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长三角国际水上应急救援装备技术博览会等,拓宽成果应用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和高校科研成果收益分配方式改革等。

2019年,由学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成立的“上海安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机载嗅探船舶尾气监测系统,并协助浦东海事局查获全国首起在航船舶燃油硫含量超标案件。该事件被评为2019年长三角十大智能航运事件。如今该系统在浦东海事局常态化执法,接入了上海市电子政务一网统管板块,在洋山深水港、三峡库区推广应用。

二、多措并举,努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

优化学科专业建设,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为上海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天津港智慧港口等提供解决方案,助推产业升级发展。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增设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海洋新材料、自贸区自贸港等本科或研究生专业(方向),紧密对接产业链。

信息工程学院依托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教融合,通过建立实习基地、企业导师聘任等方式,探索育人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能。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指导、开设讲座等多种形式及时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港航特色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亮点传授给学生。

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强化应用导向和实践教学,增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与中远海运、上海振华重工、上港集团等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等项目平台,采取“订单式”培养、“3+1”校企联合、“硕士创新班”等模式,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

2021年1月,物流工程学院与上汽集团乘用车分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一流工业工程产教融合示范专业”,在上汽共建联合培训教室,用来完成工业工程学生实习期间的培训和实训,形成了体系完整、从易到难的多层级培训内容。学校也与之相配套建成了“汽车发动机校内实训生产线”,承担和完成学生企业实习之外的工程创新等多个教学环节,构建校企实习基地协同育人实践方案。

强化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能力。毕业生80%就业于上海,70%服务于航运、港口、物流等领域,多年来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成立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亚洲邮轮学院等人才培养平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2020年,徐悲鸿艺术学院“游艇游轮设计创新工作室建设”获批上海文化创意产教融合引领项目。该项目通过与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3家文创企业合作,在高端游艇设计、邮轮内装设计领域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

依托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和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上海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助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海运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亚洲地区绿色航运治理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海事话语权。

大力发展上海城市建设需要的高端智库。学校围绕国家、地方、行业发展战略,推进跨区域、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的研究合作,积极承担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等研究任务,打造航运领域创新和咨政的策源地,提高学校决策咨询服务能力与政策影响力。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入选全国高校百强智库,多篇专报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研制的《中国航运景气指数报告》成为检测我国水运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瞄准交通强国、海洋强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关键共性需求,充分发挥主干学科优势,进一步推进科技制度创新,有效汇聚科研资源与要素,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契机,提高与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推动科创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为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深远海洋装备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低温钢船板焊接现场
机载嗅探船舶尾气监测系统
信工学院走访新片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校内发动机实训产线
邮轮游艇创新工作室建设汇报展
文字: 
焦玉玲 刘晨霞
图片: 
科技处 教务处
编辑: 
姚旭
策划: 
宣传部(新闻中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