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十余年来,海大人以“建一所上海自己最美的高校”为目标,以实际行动发扬“三牛”精神,不断绿化、美化校园,如今,海大校园已经是满目苍翠、鸟语花香、景色怡人。在第43个植树节来临之际,希望全体海大人积极贯彻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努力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学贡献力量。
滴水湖畔的痛
2005年3月17日,距离市中心70多公里的临港新城,第一家进驻单位海事大学建设工地,2位年轻人为了心中最美的高校,铺下了新校第一张床,开启了追梦之旅。故事要从2005年初讲起。
2005年初,因为新校建设,我带着后勤一行来到了建设现场察看绿化种植环境,事毕有人提议去看看刚建成的滴水湖。我们在新校办单建年科长陪同下,沿着建设中的海港大道和环湖西一路,来到了滴水湖西平台。那天阴,风也大,又是冬季。宽阔的滴水湖翻着浪花,拍打着驳岸,发出阵阵轰鸣。因为水质差还夹着海水的缘故,水浊味腥。站在湖边不一会就感觉到刺骨的阴冷。因此,就回走了,这时才注意到湖边七、八十米宽的绿地一片枯黄,乔灌木几无成活,植被毫无生机。见有两个绿化养护工,就上前询问,他们无奈地说:“你们都看到了,这整片绿化算是废了,几千万打了水漂,老板愁死了。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弄,土也换了,排水管也埋了,沟也挖了,可是没有希望。”这让我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盐碱地。因此,滴水湖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阴风怒号、满目萧然。
因为现状太刺激了,返回的路上我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滴水湖畔之痛在海大新校重演。新校盐碱地绿化建设应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循常规,更不能茫然实施。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也是新校建设者们的共识。
回来后,我们及时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并提出了设想,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新校建设办的领导下,新校办与后勤服务中心联合成立了新校绿化建设实验小组,新校办副主任李员根任组长、我任副组长,组长负责资源配置、我具体负责实施。经过一个月努力拿出了具体方案,并得到了新校建设办的批准。简单说,在新校预留地中盐碱度最高的区域划出30亩建一个实验性苗圃,进行种植试验和土壤改造研究,为新校绿化建设找到适应性乔灌木和地被、可行的种植和养护方法,达到提高成活率又节省建设费用的目的。
铺下新校第一张床
方案既定,立即行动。第一件事是选拔2名熟悉绿化种植养护技术,又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的技术人员负责苗圃现场工作。绿化高级工张永兴有丰富的种植和养护经验,2002届上海交大农林专业毕业生赵志勇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两位年轻人是最佳人选。我找他们谈了想法,也讲了目标要求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他们二话没说,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
2月底春寒料峭中,在张永兴、赵志勇的带领下,工程队开了进去,在校园东南角开始施工,半个多月时间完成了土地平整和沟渠开挖,通了水电,建造了11间彩钢板临时用房(目前依然使用的苗圃用房)。3月17日,在春风和煦中,两位苗圃建设者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在一间南北向的彩钢板房里,铺下了两张高低铺床,这是海大员工在新校铺下的第一张床。这张床的意义不在于第一,而在于奉献和创造!
2位年轻人入住此处后,我们又动员了1对农民工夫妻进入苗圃工作。在张永兴的带领下,工作很快有序展开。先完成了苗圃土壤性状的调查,绿化地的精耕,进行了首次施肥和去碱任务。4月中旬,后勤中心组织所有干部加上部分绿化工到现场进行了义务植树,种下了第一批150棵多个品种的实验苗木。在落日的余晖下,原来一片荒芜之地第一次有了生机!
建一所上海自己最美的高校
“建一所上海自己最美的高校”是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对我们建设的要求,当时她分管教育工作,非常关心学校的建设,在新校建设期间多次到现场视察和指导工作,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自然也成为了新校建设者的追求目标。最美的高校,除了好的规划、美的建筑,绿化是最重要的风景线。建一道魂牵梦绕的绿化风景线,在新校的蓝图中已经绘就,但现实告诉我们:盐碱地不会轻易让你实现!那又是什么样的土呢?——土壤呈石灰性,有机营养物含量极低仅1.0-2.0 g/kg,PH值在8.6—9.7之间,中盐土(盐含量2-4 g/Kg)占50%以上(上海园林植物适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大于20g/kg ,pH值为6.5—7.5,盐含量1.0 g/kg以下)。常驻苗圃的两位年轻人心中也十分清楚,实现梦想和获得成功需要奋斗!因此,自住下的那天起,两位年轻人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苗木养护和研究之中,在完成初创期任务后,他们轮流驻守新校苗圃,一干就是2年多。在著名绿化专家魏凤巢的指导下,完成了一项项实验任务,找到了科学的种植和养护方法,为新校建设节约了几千万经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这份成绩单的背后,他们的付出和遇到的困难又有几人能知。
生活清苦和寂寞实实在在横卧在面前,考验着他们。当时张永兴孩子尚幼,家里盼他经常回家,可是回趟家来回要在路上花费一整天时间,他舍不得浪费时间,虽然思念孩子心切但咬咬牙还是将一周回家一次改成了两周一次,遇到大风大雨或重要时节还不能按时返家探亲。就是探亲也不忘工作,时常先回老校区向我汇报工作后才安心返程。赵志勇正处于热恋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相见,但每次相约路是那么的远,来回7小时,简直是奢侈!因此,他将思念埋在心底,常住苗圃期待每个周末也许是两周后的周末。他们说:这是新校建设的前沿阵地,总要有个人天天守着。天天守着,日子是清苦的,那年,新校工地方圆10公里内没有商业区,除了滴水湖畔临港新城建设指挥部,其它都是荒滩。买个菜和日用品最近的是果园镇,住在这里的几位后勤人,进驻试验区后,一般每隔几天由张永兴骑着一辆轻骑摩托去镇上采购,一个来回要20多公里;遇购置大件类东西则列清单,我们帮助他们采购,去新校时带去。晚上极其安静,在月明星稀之夜,经常是听着收音机,茫茫然望着原野出神。看电视算是最好的娱乐了,但卫星电视只能收到5个不是很清晰的台,他们已经乐在其中。思念家人、恋人,打个电话也不能尽兴,因为苗圃这里没有上海信号源,只有浙江舟山的信号,打上海电话属于跨省市,需要收漫游费,一分钟收费1元,代价高,常常报个平安而已。打个“长话”电话,需要沿着芦苇塘的小路向北走上2公里才有稳定的上海信号。
生活清苦还有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夏天里,这里的蚊虫铺天盖地,支着蚊帐也不能幸免,暑期我去看他们,身上到处可见蚊子留下的印记。我问他们点蚊香了吗?他们笑着说:点了,否则怎么能吃得消。蚊香点的如庙里的香火,一早起来一地蚊子尸体,但我们也被呛的够呛。冬天的寒冷也是难挡,彩钢板房保暖性差,基本上内外一般寒,电热取暖器晚上必须常开着。为了解决洗澡问题,我们给他们安装了一个太阳能淋浴器,春秋时季热水基本上够用,但冬天就难说了,尤其连续下雨就没法用了。我们生活在21世纪繁华的城市中,你能想到同一座城市里还生活着这样的一群人吗?为了心中的目标和追求,他们像战士一样坚守阵地,吃得起苦、耐得住寂寞。
浅种密栽,洗盐排水
2006年8月中旬,超强台风“桑美”刚过一天,我去了新校苗圃看望,只见住地一片狼藉,但没有一个人收拾。就去了大棚区和苗木区,4、5人都在现场忙活,有的在浇水、有的在整理大棚、有的在扶正苗木。看到我来,张永兴迎了过来。我不解,问他刚经受了雨水,怎么还要浇水?他回答说:“这里雨水含盐份,如果大雨后不及时将叶片上的盐冲洗掉,天放晴后就会板结在叶片上,影响光合作用和水分吸收,一般一周内都会叶片焦黄脱落,影响乔木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植株死亡。所以要用清水冲洗叶片。”他也坦言,这个工作量很大,有时要冲几次才能有效,还不能保证百分百。所以,台风后我们也顾不上收拾住宿了,先将苗木搞定,否则错过时机后悔莫及。看了他们现场的工作,我十分放心,也为后勤拥有这样自觉工作、主动而为、不怕苦、不怕累的员工而骄傲。
脚踏实地研究出来的成功方法在接下来的新校绿化建设中特别管用,并取得了可观效益。经我们筛选出来的乔灌木和植被品种都能适应盐碱地种植,防止了盲目性、杜绝了不必要损失;我们提供的种植方法可以让绝大多数种植区不再换土,节约了一千多万元的种植土购买支出;试验区提供的种植和养护办法,保证了种植后的成活率,所有区域的种植成活率都超过了95%。我们还将技术无偿提供给了海洋大学和港城商务中心的绿化建设者。2007年迎接第一批新生入学时,苗圃还献上了一万盆鲜艳美丽的草花,这是新校也是临港地区栽培的第一批花。
曾经的逐梦人,怀揣新校蓝图,用不懈努力和坚守,将蓝图化作了今天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四季分明、鸟语花香的实景图。鸟瞰海大,我心中最美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