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建采集  海大印象

“爱校荣校,从我做起——身边的故事”系列报道之十一: 有一种青春叫做奉献 ——记上海海事大学援藏学生项润

索取号:发布时间:2019-12-22发布部门:人员机构设置

项润,1992年生,2015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民商法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2017年毕业。作为上海市第一批通过专招支援西藏日喀则市工作的毕业生回忆起海大惬意的校园生活,一切像是发生在昨天,那么遥远清晰。西藏,片神秘的净土,项润将她美好青春奉献给西藏基层工作。怀善良真挚与无私奉献的爱心,又带着对西藏风景和人文的好奇,项润和其他来自上海不同高校的学们进入藏区。学校、老师和同学给予了她无限的鼓励和支持。

益重青春志,风霜不渝

2017年7月,援藏的毕业们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住进装有空调的宿舍里,静静等待着出发通知。一个月后,终于确定出发的时间学校领导老师为我们饯行为了帮助我们更快地适应新工作新环境,老师替我们准备了抗高原反应的药物、文书写作指导书、冲锋衣等等。启程那天,我们精神抖擞,穿着统一的制服在人群中自信非凡项润说。

据项润回忆,当时学生处的郑洪祥老师作为随行进藏的陪同老师,一路将他们送到了日喀则市在经历了一周的高反应后,启程回沪。还记得当时依依惜别的场景,因高原反应身体难受,嘴上说着再见,心里更难受,明白下次见面不知何时。为期一个半月培训很快结束,援藏的毕业生们即将奔赴不同的县区工作。分别时,几个男孩子强忍泪水在大巴车上紧紧相拥,项润每每看到分别时的照片,都忍不住湿了眼眶。

“起初也没想到这边的环境这么考验人。”有些人出现高原反应症状比较轻微,但是她属于比较严重的。“之前真没想到,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头疼,走两步就感觉跑了几百米一样,心跳过速。比高原反应更可怕的是后遗症

竹密不妨溪水过,天高不碍白云飞

组织很照顾前来援藏的大学毕业生在生活、工作方面做得很周到。项润之前在乡镇工作,海拔比较高,组织照顾他们,把他们的工作调到了县里。项润在县政法委工作,工作时间每天早上10点晚上6点半,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给家人报个平安 “我们的书记是藏族,特别爱下村,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经常群众所需,比如找资金盖水池修路等等,真正为人民所想,是我们县出了名的基层好干部

给项润印象深刻的藏族群众,他们热情朴实友善以前在乡里的时候,从乡里到县里是没有大巴的,车程大概一个小时,我们基本都会在318国道搭车,在路边拦车一般藏族群众都会很热情停车,顺路的都会免费我们去目的地藏族群众真的很,看到汉族笑咪咪的,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汉藏一家亲。还有一次,我在县城路上,书包拉链没拉上,一藏族阿佳(姐姐的意思),就跑过来提醒我,虽然当时我们语言都不通

项润和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时不时在微信群里同老师们分享工作和日常生活,每到龙虾季,后勤中心的武亦文老师就在群里招呼援藏的校友有时间回校吃龙虾。偶尔西藏发生地震,老师们便在群里询问同学是否平安。

生活不乏温暖,勇敢热爱生活

2018年7月,学校相关领导和学生处老师来到西藏,看望远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海大学子,在各位老师的组织安排下,分别了一年的师生终于在日喀则相聚。

当时,天气异常,降水量陡增,雅鲁藏布江涨至有史以来最高水位,318国道受损严重,泥石流、塌方接连不断。“在得知学校老师的行程后,我们时时联系,确认位置,祈祷平安。无论道路多艰险、条件多恶劣、高多严重,几位老师都日夜兼程。在抵达拉萨仅停留天后,便启程前往各县区看望我们。项润说,从仁布到江孜定结岗巴,再到珠峰脚下的定日县,在内地生活的人可能无法体会,岗巴、定日这些地方海拔高,条件差,就连当地藏族都很少涉足,几位老师进藏,正是高原反应强烈、缺氧头疼的时候,没有一点点适应的时间就奔向4000米以上的海拔,身体上承受的痛苦,只有进过高原的人才知道。“然而老师们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见到你们我的头不疼了,高反都好多了,看到你们精神面貌如此高昂,我们心里是真的欣慰。项润回忆道,他们每到一个县城,就详细询问县里领导援藏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生活状况,希望县里加大培养力度,能早日委以重任。

生命很短,没有时间留给遗憾

“我们知道母校仍深深地惦记着远在边疆的学子,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物质上都提供无限支持项润说,这两年里他们渐渐学会融入社会和职场,更加体会到学校、老师给予他们的关爱和包容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多太多。也许我们只能通过好好工作来报答母校的培养恩情,当有人问起来时,骄傲地告诉他们,我们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 

问起项润如果要离开西藏了,会留恋西藏的什么。她笑着回答:“说实话,是最美的蓝天” “的时间飞逝而过,每次看着这边高耸却光秃的山,内心五味杂陈,高原缺氧、树木也无法生长,一眼望去,苍茫一片。这时,除了想念母校郁郁葱葱的树木,鲜艳花草,也明白自己此刻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为西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谱写新的篇章!项润说。

无数像项润一样,热爱西藏这片土地的援藏工作者甘于奉献,默默坚守书写着自己的青春,为祖国这片高原带来希望。

结语:为在全校积极营造爱校荣校的良好氛围,发挥“身边人”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从今年6月份起,学校党委宣传部以“庆海大百十华诞”为契机,推出“爱校荣校,从我做起——身边的故事”系列报道。经二级党组织推荐基层一线教职工和校友,6个多月来,党委宣传部老师带领千帆通讯社学生记者对他们进行了采访,发掘他们在各自平凡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工作,先后采访报道了王德岭、赵刚、赵大为、梅潇、高军、张滟、丁颂康、叶善初、郭佳民、吴钢、项润等11位师生。通过身边的人和身边的故事,激发了广大师生内心深处对学校的爱,提振了广大师生的精气神,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字: 
李世琪
图片: 
法学院
编辑: 
石立山
策划: 
宣传部 (新闻中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