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斌,自幼学习美术,现任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教师。曾入选2011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人员名单;获得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第五届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先行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的优秀指导教师奖,并指导学生获得此次大赛多项大奖;指导学生荣获2012年第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优胜奖,同年指导学生分别获得上海创意产业博览会创意大赛金银铜多项奖项。
真正的艺术需要用心灵与双手去创造
朱永斌老师所讲授的《立体构成》课程,与其他课堂式教育截然不同。作为一门将思维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它更注重在理论知识框架的构筑基础上将艺术灵感实体化的设计制作过程。因此,在积极给学生补充当代艺术相关知识的同时,考虑到立体构成能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朱永斌老师还会在课程中不断融入大地艺术、装置艺术、声光电艺术等设计制作方面的技巧。
此外,秉持着“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态度,他还要求学生在实际艺术创作中以大自然为主体,用心感受、体会,与自然交流,把日常生活中可感可知的一切作为创作点,注重如光、雾、水、声、尘等非可触、粒子性物质的创作。他借鉴一些以往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验,经常鼓励学生以一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方式,思考其设计的思想内核,索取其蕴含的价值意义,然后再通过实践,以外部的实体形态呈现出来。
因此,每次课间休息时间,朱永斌老师都会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地取材,学生们也乐此不疲地进行艺术创作。有时一棵小草、一根树枝、一块石头抑或是一个废弃的易拉罐,都会成为艺术创造的对象。学生们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融入自己的艺术灵感,赋予其焕然一新的生命力。“艺术并不仅限于抽象乏味的课本知识,真正的艺术需要在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再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朱永斌老师这样说道。
人人都是艺术家
“我奉行的是对等教育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艺术自由思维和随性创造能力的培养。比起我自己谈艺术创作的看法,我更愿意聆听同学们创意和想法。我一直认为,艺术设计不应是教条化的死板权威教育,因为艺术本身也在不断经历演变和发展,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都值得我们去肯定、学习和发扬”,朱永斌老师如是说。
因此,在课堂上,朱永斌老师主张以自由讨论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他不会随意地否定学生想出的方案。因为在他看来,设计都没有好坏之分,任何设计过程都能展现学生艺术思维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他担心的不是会有错的艺术设计,而是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束缚在自己的艺术教育下,毫无“异想天开,满怀创意”的想法。所以,即使是一个很小甚至有点无稽的方案,他也会尊重学生,并与其进行深入沟通,注重发散性思考,增强作品主体的艺术性、视觉性、趣味性以及创新性。
朱永斌老师在课堂上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他还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在自由的艺术设计思维上进行再设计、再完善。在学生有困难时他也会进行适当的帮助,在一些难以解决的方案的实现上,还会与学生一起动手,一起研究如何更快速方便地实现最终效果。朱老师定期组织开展学生艺术品展览活动,每个学生都会将自己的“作业”、作品在师生面前进行展示。朱永斌老师表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朱永斌老师坦言他“只是一个协助者,而从不是一个设计核心者”,他希望每个学生都持有一份艺术家眼光的自信,他也坚信“人人都是艺术家,而每个艺术家也都是人”。
相互成长,与学生携手探索艺术的奥秘
朱永斌老师很年轻,衣着打扮也挺时尚,因此在上第一堂课时还被误认为是学生。在三年教课过程中他也在不断地学习上课的技巧,“由原来的紧张到渐渐能hold住课堂的局面”,他这么自评道。他上课时很幽默,经常会在课堂上开展有奖竞答(Quiz Game)、互动体验(Interactive Experience)、表演(Performance)、实现(realism)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学生设计的上下文(Context)沟通,让学生明白理解设计的原因、目的以及最终的体验感。学生们都很认可朱老师的授课方式,也高度认可这位“良师益友”。“就是觉得朱老师的课有意思,能受到启发。朱老师布置作业时很严格,但私下很平易近人,相处起来像哥哥”,一位学生这样说道。
而当谈及为什么要成为一名老师时,朱永斌老师笑着说:“艺术不能只停留在艺术家们的手中,艺术是需要共享的。能够跟人解释艺术品背后的艺术美和艺术意义,我觉得这无疑是一种快乐,而在解释的同时我也会适当地进行留白,这样能给学生们一点再思考、再创新的空间,我每次都很期待学生们的表现。这对我而言,更是一种乐趣。”
朱永斌老师每两周会去一次美术馆,进行学习和交流,获取艺术创造上的灵感,高要求的他也时常鼓励学生这么做。“艺术创作是永无止境的,但无独有偶的情况也还是会发生的,所以就要比别人更深入地探索和追求艺术创作上的独立创新精神,这就需要不断了解和学习,就让我们共同成长,一同携手探索艺术的奥秘吧!”朱永斌老师总是这么激励学生。
在教课的过程中,他也真切感受到了学生们身上蕴含的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他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往往学生可以做到。在他看来,这群充满朝气、活泼的青少年又何尝不是他的老师呢。“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彼此其实是在双向学习,两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放在一起,往往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从而让我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创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意想不到的提升。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吧!”朱永斌老师满意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