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海大印象

教育重内涵,服务创品牌,为毕业生充分就业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3-06-27浏览次数:0设置

日前,由国家教育部组织开展的“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评选活动结束,上海海事大学成功入选。

上海海事大学以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契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强化优势、提高水平,积极打造成支撑国家航运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战略重地。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贯彻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就业工作队伍保障机制,形成了“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结构的转变,以高质量的人才赢得高层次的就业,以高层次的就业提高学校的声誉并吸引优质生源”的良好局面。

一 、借力“085工程”,加强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内涵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085工程”,开展多途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扎实推进世界高水平海事大学建设。

 1.立足社会需求,强化优势专业建设

我校结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业发展对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重点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借助“085工程”,2011年我校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航运技术、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港口机械)、通信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8个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辐射共享航运管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经济学(海运与物流经济)、金融学(海运金融)、工业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6个专业。学校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是航海技术、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航运管理。自2005年起建设了四期共计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经费投入累计5775万元。

2.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以本科教学的基础性、专业课程的方向性、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素质提高的综合性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积极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学校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学校现有国家级、市级精品课程19门,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88门。2011年新增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1门市教委重点课程、2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

3.加强校企联盟,创建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为区域、行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采用校企联盟形式,有针对性引入企业优质资源,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创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商船学院开设“船级社”班,为中国船级社、意大利船级社定向培养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实行“专业理论+工程实践”的“3+1”办学模式,2008级学生已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入驻沪东集团(海华校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顺利;物流工程学院“港机班”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工业工程专业为提高学生企业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工业工程实习》(10学分),第7学期在企业实践观摩学习。

4.建设“四个中心”,搭建实验、实践和实训平台

加强教学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学校借助“085工程”一期1100万的资金投入,共建成交通运输实验与实习基地、高水平船舶电子电气工程创新实验平台、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卓越航海类人才实践中心、港口与海洋工程装备机电设计制造测试实验基地等四个工程实验、实践和实训教育中心,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

5.校企联合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

学校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等5家单位联合成功申报国家级工程实践中心,分别为上海海事大学-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海事大学-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上海海事大学-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联手打造高水平的实践科研平台。

6.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

2011年3月,我校与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在加纳顺利开班,成为上海地方高校中第一个赴海外办学的高校。获教育部批准,2011年继续与荷兰泽兰得大学合作举办2个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中“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专业本科招生65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招生69人,2013年第二届毕业班学生中有52位学生已赴荷兰继续完成第四学年的学业。此外会计专业的ACCA方向教学改革试点班运作顺利。

学校与境外50余所院校建立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挪威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航运组织/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目前学校海外交换生项目、访问生项目和实习项目已遍及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仅2011学年各类项目派出本科生共计248人。

7.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上海海事大学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工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5个专业从2011级各取1-2个班作为试点,按照“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3”指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超过三年,“1”指在企业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年。学校已完成试点专业2011级培养方案制定,强调校企联合,遵循航运特色和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学生的航海实操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及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 、搭建“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综合平台,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广泛借力,建立起集“教育、实践、孵化、服务”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和浦东新区政府、临港科技产业园多方合作,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参与创业人数达20人,其中近  80%独立创业。2013年我校创业孵化苗圃培育创业幼苗项目32个,成功注册公司4个。近三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科研立项350个,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相关比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0余人次。

1、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合作,邀请开业指导专家为我校100多名学生开展了创业培训课程,也对辅导员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辅导员的指导能力,受到广泛好评。目前,正筹划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必修课程,以满足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2.与临港科创中心联合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苗圃育基地,2013年有32多个项目进驻,获得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的审批和扶持。

3.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聘请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开业指导专家、创业精英、政策指导专家为辅助的创业指导导师,依托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开设“创业加油站”,打造大学生创业训练营、创业大赛等优秀品牌活动,举办以管理、财务、商业运作等内容的创业教育讲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4、建立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出台《上海海事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管理细则》,并编写《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创业指导手册》,建立创业孵化基地领导小组和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团队。

5、学校与浦东新区政府就业工作部门共同打造学生创业指导机构,联合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活动,获浦东新区授牌建设“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站”。

三、借力“三团教育联盟”,打造全程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

上海海事大学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至2005年起步,发展至今已形成由校职业咨询师团队、大学生职业发展联合会团队、校外就业指导师团队组成的教育联盟,三支团队相互补充,多点融合,促进上海海事大学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从多个维度贯穿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学生覆盖面达100%。在毕业生离校所开展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在90%以上。

1.活动载体,榜样育人

学校不断创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活动载体的教育功能。学校充分尊重毕业生活动主体地位,每年为毕业生免费提供活动场所,鼓励开展毕业生教育和文明离校系列活动,毕业生联谊会、入职知识竞赛、毕业捐赠、离校志愿服务、“我向母校进一言”、主题党团日等一系列活动。重视仪式、典礼的教育引导作用,每年举行隆重的毕业生典礼,通过邀请毕业生家长,授予学位,文艺表演、校长主题讲话、感恩父母等形式,培养毕业生爱校荣校、热爱祖国、奉献社会。

注重发掘毕业生和校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教育功能。学校每年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优秀毕业生事迹展;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走访用人单位近百家,调查毕业生1400余人次,专访校友92位,从中挖掘了大量校友典型,并通过各种讲座、座谈会等活动让校友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点燃大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此外在学校宣传栏里宣传西部、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就业的标兵先进事迹。

2.普及教育,全员参与

学校共有55名职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生涯辅导与就业指导服务。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上海海事大学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大纲》和《上海海事大学职业生涯发展普及教育实施办法》,号召各学院的职业咨询师投入到各年级的主题教育中,确保学生在不同年级都能接受适合相应发展阶段的专题辅导,真正做到了教师学以致用,学生学有所获。

3.精品活动,自主教育

2009年,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联合成立了上海海事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联合会,联合会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统筹管理,在各学院设立分会,由职业咨询师任指导老师,致力于打造适合学生需求的精品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活动,形成上下齐动的自主教育力量。如今,“群英汇”、“就业指导服务月”和“职业生涯发展导航月”等品牌活动已颇具影响力,而各学院也打造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品牌活动,例如交通运输学院的“金钥匙计划”、经济管理理学院的“就业直通车”等。校外就业指导师团队融入各类精品活动,将行业与市场信息分享给学生。

4.专业素养,源于分享

学校定期举办职业咨询师沙龙活动,就课程建设、咨询技巧和技术专题进行交流分享,促进整体水平提高。自2005年起,上海海事大学开设选修课《大学生职业规划》供低年级学生选修,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供高年级选修,每门课程18个学时,1个学分,共有18名职业咨询师担任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针对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开设《航海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课,课程中融入具有丰富海上经验的老船长、轮机长的感受经验介绍,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感性认识。

5.分类指导,始于调研

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展开调研,以明确理论研究的目标,丰富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例如:通过“新生职业发展意识现状调研”了解学生困惑,以及职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并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内容;通过“毕业生职业现状调查”可以形成行业发展报告,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对就业市场的拓展起到参考作用;通过“大三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倾向和心理现状,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辅导活动。通过“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在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以促进新一年的工作;通过积极深入各高校进行调研,学习他们在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工作上的先进经验,弥补不足。

同时,引导就业专职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工作的论文撰写与交流,提出可行性建议。如“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研究”、“弱势群体就业状况调查及对策性研究”、“上海海事大学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探究”等。

四、打造“无缝对接”信息网络平台,拓展以航运企业为核心的综合就业市场

上海海事大学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主渠道作用,积极联络用人单位,逐步探索建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与毕业生就业对接机制,并大力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推广使用“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建立和完善毕业生供求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了以航运企业为核心的综合就业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

1.以优质服务促进学校与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

我校作为上海唯一一所致力于培养国家航运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现已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敦豪国际货运(中国)有限公司、宜家亚太物流等近200家港航物流类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每年9月,用人单位宣讲会启动。2012-2013年我校组织企业校园招聘宣讲会一百多场

2012年10月,召开上海海事大学就业促进会年会,邀请用人单位代表共聚一堂,介绍我校应届毕业生的情况与学生发展动态,以促进学校和企业间的良性互动。

2012年11月组织2013届毕业生双选会,联系290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就业岗位843个,需求人数3500人,近500名学生当场签订就业协议。

2012年11月14日,联合漕河泾人力资源公司组织漕河泾开发区和临港产业区招聘大会,联系 70家单位参会,提供岗位1350,吸引了3400多名学生前来应聘。

2013年3月,学校与浦东新区政府联合组织“职场启航 放飞梦想”上海海事大学春季招聘会,联系170家单位参与,招聘需求人数2469人。

同时,我校利用就业信息网、晚点名、专业BBS等途径对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宣传到位。近三年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人数达达万余人;2013年募集“三支一扶”和村官计划76人,上海社区见习计划报名36人,2013年2人被选入“西部计划”。

2.以信息化建设搭建学生与企业双向互动平台

目前我校已经建成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用于构建网络就业市场,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用于进行毕业生就业进展跟踪和协助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

2013年度,学生处通过就业信息网(job.shmtu.edu.cn)协助协助2440家企业发布各类岗位信息5166条至毕业生终端。需求数量9097人次。

根据毕业生满意度调查,67%的学生表示他们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学校依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要求,建立了完备的信息统计和管理制度。通过毕业生服务系统进行实名制就业进展状况动态管理机制,院系作为毕业生就业进展信息跟踪的责任方负责及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核查毕业生就业进展。

3. 创建百家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学校借上海市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建设的契机,实施创建百家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多渠道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我校实习基地由2010年的112家增至224家,暑期实习岗位供应量也2013年上涨至800多个,覆盖校内所有44个专业,能够满足学生就业实习需求。

就业指导服务月——学长学姐见面会
实习基地签约
文字: 
学生处
图片: 
赵雷
编辑: 
朱玉飞
策划: 
朱玉飞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