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忙”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SMU阿浙”
——记校示范岗辅导员、经济管理学院陈振浙老师
在易班网上,他的昵称是“SMU阿浙”,他的学生粉丝们亲切地叫他“阿浙”“浙哥”“振哥”“大陈”“浙浙兄”;在现实中,他是学生眼中文质彬彬、帅气儒雅的辅导员,人生中的好导师,生活中的好大哥。他每天“穿忙”于网络与现实之间,不知疲倦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他就是校示范岗辅导员、经济管理学院经济10级辅导员陈振浙老师。
土生土长的“海大人”
陈振浙老师与海事大学的结缘要从2002年说起,一纸录取通知书将他正式纳为“海大人”,四年海大的校园生活是他心中最美好的青春记忆。2006年7月,怀着对母校的依依眷恋,成绩优异的他留校做了一名辅导员。
学校还是那个学校,学院还是那个学院,面对成为自己学生的学弟学妹们,陈老师内心充满了一种特殊的爱与责任。对学校学院环境分外熟识的他,开展工作可谓得心应手。即便如此,他也丝毫不敢怠慢。或许正是这份执着、脚踏实地的认真劲儿,使他在六年多来的工作中,获得 “校优秀辅导员” “上海市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等荣誉,也成长为学生爱戴和敬重的陈老师。
在弹指光阴间,他已扮演“海大人”的角色十载有余,且还将继续下去。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他不断求新求变,精益求精。让师生们每当想起这位“帅老师”,总能会心地点点头。
以“网”织网 编织连接学生的“心网”
打开易班网上海海事大学的校园明星榜,几张榜单上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SMU阿浙”,陈老师个人主页的来访量甚至超过了学校易班官方主页。究竟这位神秘的“浙浙兄”有何独特的魅力呢?
画面回到陈振浙老师接管新班级后第一次晚点名的现场,屏幕上除了“欢迎同学们走入海大”外,整齐地罗列着陈老师的各种联系方式,除了常规的手机号、电子邮箱,还有学生们更加感兴趣的易班、飞信、QQ、人人、微博等信息。没错,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敢于在学生面前透明的人。
陈老师认为,充分借助各种网络新载体是新时代辅导员与学生特别是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崇尚创新的“90后”学生进行交流的最好途径。因此,他每天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主动关注、了解网络世界的学生们。谁更新了博文或照片,捧场的有他;谁过生日、取得某种成功,送祝福的有他;谁发起疑问或是求助信息,答疑解惑的有他;谁生病或是心情不好,关心安慰的也有他……频繁的互动中,陈老师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与友谊。即使是性格内敛、平时寡言少语的同学,也会通过网络和陈老师交流沟通。
“网络有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它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却又不会增加畏惧感。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给予他们最直接的帮助和教育。”陈老师说。
在网络平台上,陈振浙老师还认真地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所见所感,小到兴趣爱好、情感家庭,大到对人生、教育、政策的思考感悟。他说,这是自我记录和反思的过程,更是向学生展现一个真实而丰满的自己。这种特殊的沟通方式,淡化了学生对老师与生俱来的距离感和偏见,让学生们了解到“我们曾不愿主动亲近的老师,其实和我们一样”。对于我校易班网的推广,陈老师鼎力支持。他在易班上,及时发布各种通知和信息,与同学们举行网上班会,他的经济106班位列全校班级易班活跃度第一。
陈振浙老师在网络上备受学生欢迎,还有一点得益于他与时俱进的网络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有位男生在焦急等待女朋友的短信,手机响了,结果又是辅导员陈老师的短信,于是他在网上PS了一组形象的照片来描述这种遭遇。陈老师看到后回复到:“同学们,你们的男友、女友和基友是不是都吃醋了?哥不是故意的!”这种幽默在拉近师生距离方面常常会产生神奇的效应。有同学留言:“辅导员有时候可要比那个‘他或她’来得可靠哦!”
“实现网络上的平等,有针对性地就学生的关注点和需求开展教育引导。”这便是陈振浙老师的初衷。就这样,陈振浙老师通过互联网以“网”织网,编织着连接学生们的心网,网住了师生信任,网定了师生情谊,网出了师生的教学相长。
“线上线下”巧沟通 做新时代“全能型”辅导员
尽管陈老师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了便捷、高效的交流,但他深知这仍然不能取代“面对面”的现实沟通和教育,只有“线上线下”有机配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为了在一学期内与每一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他放弃了大部分休息时间找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宿舍,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这六年里,他一直坚持居住在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情温暖学生,用真诚感动学生。不管周末还是假期,他的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让学生有困难可以随时找到他。在他的眼里,没有坏学生,只有个性特点各不相同的学生,只有曾经走过弯路的学生。他的工作就是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因材施教地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辅导员,我的时间本来就是属于268名学生的。” 陈振浙老师说,“每个学生对于我们海大而言只是万分之一,但对于他的家庭和他本人,则是百分之百。我的良心使我必须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负起责任,付出爱心!”
经济06级的东北小伙小伟入校时成绩优异,但之后却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一落千丈,还在一次酗酒后砸了一家便利店。陈老师获悉后连夜赶往小伟被关押的派出所,垫付了便利店的赔偿,并请求民警和便利店员工给小伟一次改过的机会,不再继续追究。这件事之后,陈老师基本每周都会去找小伟聊天,鼓励他重新振作,树立奋斗目标。凭借着良好的基础,小伟很快有了进步。在毕业被花旗银行录用的第一时间,小伟便拨通了陈老师的电话。在拿到第一份工资后,他专程赶回学校,将几年前上千元便利店赔偿金还给陈老师。他对老师说:“在我一再令所有人失望的时候,老师您却没有放弃我,是您给了我勇气重新振作!”
有些同学没有通过高等数学考试,陈老师便召集这些同学,利用晚上时间,带着自己读书时的高数课本和笔记,给同学们梳理每一章的知识要点和解题方法。在陈老师的鼓励帮助下,绝大部分同学高数重修时都通过了考试。作为同门学长,陈老师还总是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介绍不同专业课程的学习要点和方法,分享他的学习研究经历,这些都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倍感亲切。
陈振浙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和个人发展,在生活中更是倾注了无私的关爱,像对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帮助学生。降温了,群发一条提醒同学们添衣保暖的短消息;母亲节时,提醒同学们为母亲送上一个祝福的电话……
这就是陈老师,“穿忙”于网络与现实之间的“SMU阿浙”,每天都做着几乎相同却又令他乐此不疲的工作。在每周的“周计划”表上,他清清楚楚地罗列着每一天要做的工作:组织晨跑,组织社团活动,组织班会;召开晚点名,召开社团骨干会,召开党员大会,召开学生座谈会;与学生谈,与教师谈,与家长谈;了解班级情况,了解宿舍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点点滴滴,细致入微。
“做辅导员最大的体会就是责任大、压力大,心里总有根弦紧绷着,总觉得有事情一直在牵挂着。”陈振浙老师坦言,现在辅导员工作的面越来越广,全校关于学生的工作最后都是落实到辅导员去执行的,而他们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又是一个视野开阔、喜欢追逐新事物的学生群体,这就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敦促他们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做新时代“全能型”辅导员。
陈老师说,学校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校辅导员示范岗作为上海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色项目已经实施两年,“示范岗辅导员”这个称号对他是种压力也是一种向上的动力。从今年起,由学生处牵头,校示范岗辅导员组织策划的每月一期“辅导员沙龙”活动已经启动,这为全校辅导员之间互相切磋武艺、交流经验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他们将围绕学生日常管理、学风建设、帮困资助、生涯规划等不同主题,把优秀辅导员们的特色工作进行展示和推广,以进一步促进全校辅导员整体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