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海事大学委员会2022年工作总结

索取号:G010-0202002-2023-2028发布时间:2022-11-22发布部门:党委办公室(保密办公室)设置

2022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积极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不断强化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深化综合改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展现新面貌,现将重点工作报告如下:

一、党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一)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新思想铸魂育人

一是系统推进学习培训。校领导班子带头原原本本学,以上率下作示范。中层干部集中培训,邀请上海市委党校、北师大等专家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体党员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全面学习。二是广泛深入开展宣讲。成立“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理论宣讲工作,校领导班子、二级党组织负责人带头学带头讲,学生宣讲社团面向身边同学开展“朋辈”宣讲。三是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体备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为抓手,扎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利用宣传栏、官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及时推广经验做法。

(二)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高质量落实党委常委会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开展学习30余次,形成会前个人自学,会上结合工作集中领学相结合的学习机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照市委文件精神,及时修订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会前充分酝酿、会中高效决策、会后督查督办,坚定不移推动上级和学校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三是锚定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海事特色领域,党委方向、大局、促改革,引领创新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三)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一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结合海事特色,编制课程教学案例集,修订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大力推进“金课”建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概论》、“四史”课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成功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为起点,强化内涵建设,打造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是打造有特色课程思政。围绕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立项7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开展第五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5门课程参加首届市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航海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获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专项,拍摄完成20个课程思政微课。三是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结合学校特色,将航运业的鲜活素材化为生动案例,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海”味的大思政课中增加爱国情强国志。将“大上海保卫战”中的抗疫故事和教职工参与社区抗疫经历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生动素材,融入授课、答疑各个环节,使其入脑、入耳、入心,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四是强化对新思想的研究阐释。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和阐释力度,6位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专项—上海市国情调研专项等项目。

(四) 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坚决守护师生健康安全

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复杂严峻的防疫形势,学校党委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保持校园内近1.5万人“零感染”。一是坚决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勇于担当,靠前指挥,团结带领师生坚守一线92天,从严落实上级防疫部署,压紧压实防控责任,及时配置重要防疫资源,做到底数清、力量强、门栏严、措施实、处置快,织紧织密防疫网络。二是广泛凝聚抗疫合力各级党组织扎实履行本单位疫情防控责任。58位党员干部响应号召,主动下沉一线投身社区防疫,开展志愿服务9358人次。驻校党员教工积极参加物资搬运、核酸检测等志愿服务12500余人次。7000余名学生组成“青年突击队”“橄榄绿突击队”等踊跃参与防疫志愿服务。党员干部带头捐款22.5万元支持抗疫。广大校友捐赠24万元支援学校抗疫三是加强师生关心关怀,为在校师生员工切实解决生活难题,校内食堂、商店克服困难全力保障物资供应,提升满意度、获得感。举办丰富多彩线上活动,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为有精神疾患的学生集体购买药品,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安排送站车辆415车次,保障余名学生安全有序离校返乡。四是加大违纪违规师生处分力度,处理影响实验室安全、未按要求参加核酸检测、翻越围墙等违纪师生110人,并及时在全校通报,以身边事警示身边人。

(五) 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筑牢政治安全防线

一是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聚焦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开是意识形态风脸隐患自查及实地督查,制定应急工作预案,确保校园安定和谐。加强对信教师生情况 了解和跟踪管理,防范校园宗教渗透。二是加强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严把讲座论坛关键环节,审批各类讲座论坛421场次。定期开展校园网站内容排查,整改不规范表述近500条。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学过程督导制度。落实教材集体评议、审读审核制度,组织完成1094本教材教辅自查工作。三是加强涉外活动意识形态风险管控。制定《上海海事大学外籍专家管理办法(试行)》,强化外籍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管理。加强教师参与涉外交流活动报备制度,报备19批次。通过培训会、座谈会等形式向外籍师生做好疫情防控政策解读和引导,增强思想认同。四是做好舆情监管,重点做好涉疫稳定风险隐患排查,妥善处理各类不良舆情信息。

二、对办学定位特色发展的认识更加聚焦

(一) 强化学科特色发展,推动各专业向办学特色聚焦

一是紧扣目标任务,引领专业结构调整。对照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和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聚焦航运、物流、海洋领域,全面梳理各类学科平台,摸清高峰高原、“地高大”项目建设现状,引领专业结构调整。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新增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停止2个专业招生。2个专业入选工信部产教融合型专业建设试点。二是强化考核引导,推动特色聚焦。发挥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对学校发展的导向作用,将指标内容融入学校对二级部门的考核指标中,完善以强化办学特色为导向的考核体系,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 全面梳理人才培养要素,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围绕特色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分析专业分布、师资配比、招生就业情况,结合学校特色,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改革,完善招生就业系统化,加强全链条管理。二是突出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每个专业平均压缩8学分,总学分不超过170学分,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更大空间。对标国际发展需求和行业最新动态,增加特色课程,培养懂航海、会管理、信息化复合型航运人才,提升人才竞争力。三是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构建“学业导师、科创导师、毕业论文导师”本科生导师体系。继续推进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全覆盖。加大研究生导师管理力度,全面梳理研究生导师现状,针对“三无”导师提出整改要求,出台研究生导师考核管理办法,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四是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荣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3位教师参加第二届上海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1本教材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本教材获评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7项。

(三) 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一是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以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交通运输行业,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参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四研究所牵头申报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特种装备和动力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建设。上海市“全渗透”深远海离岸能源动力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纳入正式建设序列。二是以服务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校创新发展能力。围绕安全、绿色、智能,组织教师承担亟需解决的研究课题。立项纵向科技项目107项,经费2885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4项(含重点类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立项横向科技项目289项,经费8901万元。三是科研成果稳步增长。以第一署名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645篇,较去年同期增长15.8%。发表ESI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28篇,较去年增长33.3%。授权专利324件,授权国际专利12项。学校第一单位获第十三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四) 引导学生投身港航领域,扎实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就业成效优化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持续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全天候全覆盖招聘服务模式。2022届毕业生共计647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3927人,研究生毕业生2544人,总体就业率为92.24%,港航类特色专业本科毕业生港航对口率64.74%。到临港就业人数达260人,较2021年同期增加66%。

三、资源调整优化力度明显加大

(一) 持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强化制度建设

一是以学校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加大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出台学校“三定”方案,全面梳理机构和编制现状,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合理优化部门职责,聚焦办学需要,高效配置人员编制,推动治理架构整体性重塑、系统性优化。二是持续推动规章制度“废改立释”,不断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新立党群及行政类规章制度20、修订21项;学院规章制度新立147、修订65项。着重抓好学校及各二级部门“三重一大”制度修订完善及执行监督。

(二) 持续推进机构改革,推动资源优化整合

一是强化归口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成立非学历教育管理办公室,统筹资源开展高端培训、成人教育等,提升学校“开源”综合实力。二是推动资源整合,理顺内部治理结构。将上海离岸工程研究院整合进入物流工程学院,将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合署,将海洋文化研究所(上海郑和研究中心)整合进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海权研究团队。

(三) 持续加大资金支持,引导经费特色领域倾斜

一是加大向特色专业的投入比重。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是非一流专业的4倍,上海市一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是非一流专业的2倍。二是加大向特色领域产教融合基地的投入力度。2022年港口、物流产教融合基地建设经费投入比2021年提升47%。三是加大向海事特色实验室的投入份额。智慧航运信息与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平台、高性能船舶数值水池、港口管理实验平台建设等总经费投入2022年比2021年提升43%。

四、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更加坚定

(一) 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保障事业发展后继有人

一是全面推进干部工作,加大交流轮岗力度。落实干部能上能下,提拔处级干部19人,平级交流5人,退出5人。目前已有80后处级干部36名,占比28.6%。提拔科级干部23人,轮岗交流65人,退出17人,干部年龄结构大幅优化,干事创业精气神明显提升二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强年轻干部培训锻炼。选拔9位青年教师到机关借调锻炼,强化青年教师的政治历练和实践锻炼。做好党外干部培养,成功推荐4名党外干部参加市委统战部等培训班,提高党外干部综合素质。三是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完成个人有关事项集中申报94人,随机抽查10人,查核一致率为90%,比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

(二) 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高基层组织力

一是压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创建党建工作品牌。以全面提升基层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为目标,强化支部建设,完善党建工作考核量化指标,抓实二级单位党建述职评议。培育创建10个师生党建工作样板支部、5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交通运输学院国际航运系教工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打造党建工作品牌完善组织建设工作。开展第二期“红色港湾”建设。二是加强老干部工作,发挥老同志作用。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引导和离退休直属支部党建,顺利完成关工委成员调整。做好老干部日常服务,落实好老干部生活和政治待遇,重大节假日累计上门慰问110多人次,疫情封控期间,帮助联系购菜、看病、购药等29人次,上门送防疫物资20人次,及时关注老干部的健康,妥善解决老同志需求。

(三) 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一是加强二级党组织建设,强化二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启动了20个二级单位党组织换届程序,以换届工作为契机,强化二级党组织班子建设。二是抓实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举办两期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全年发展党员770人。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和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教工党员发展计划比去年同期增长38.5%。三是充分发挥党员作用,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广大党员同志在疫情防控中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58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全力投身社区防疫工作,开展志愿服务9358人次。在校值守的党员师生踊跃参加物资搬运、核酸检测等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志愿服务1232人次。加强党员管理,严肃处理违纪违规党员2人。

五、对内对外协作发展的自觉性明显提高

(一) 加大校内外协作力度,广泛汇聚办学力量

一是加大校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集聚协作发展势能。深度挖掘沿海港口城市发展需求,与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4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教融合,集聚办学力量。坚持扎根临港新片区,深度对接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等,发挥区位优势,与上海临港教育发展基金会签署“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项目”和“上海现代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及临港新片区发展策略研究项目”合作协议,并促进科技成果在新片区转化和应用。二是充分利用校友及社会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新设大连校友会,发挥各地校友会平台作用,凝聚校友力量。教育发展基金会获得社会捐赠765万元,社会捐赠配比953万元。疫情期间,协调号召校友组织筹措物资支援学校抗疫,解决物资短缺等燃眉之急

(二)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办学影响力

一是积极服务行业发展。主动参与成功举办北外滩论坛“绿色与低碳”分论坛、全球贸易与国际物流高峰论坛、智能航运与产业发展峰会等。作为主要牵头方之一立项上海市地方标准《航运大数据分类与编码》,作为主要参编单位参与上海市地方标准《航运数据合规管理指南》编制。积极参与“上海港-洛杉矶港绿色航运走廊”联合倡议项目,提供重要智力支撑。二是智库决策咨询工作取得新成效。提交专报20余篇,其中6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获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围绕“长三角疫情”“俄乌冲突”等热点事件解读,发表专稿20余篇。发布100余份标志性行业研究报告,接受央视、东方卫视等各类媒体采访20余次,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提升。三是重视国际组织建设。持续推进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国际海事教师联合会的国际组织功能建设,利用国际组织平台和资源,筹办首届全球海事教育大会

六、改革创新的自信心和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一) 完善考核机制,发挥导向作用

一是完善二级单位(部门)考核机制,确保考准考实。将学年度考核调整年度考核,根据不同单位的特点和职能,分类制定考核指标,如根据办学特点的不同,将学院分为主干学科学院和支撑学科学院,并赋予不同的考核指标权重。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发挥指挥棒作用。二是修订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激发干事创业激情。各学院、各部门集中述职,接受民主监督。明确分类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方式,提高考核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二) 推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人才活力

一是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制定《高水平人才薪酬标准及任务指标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出台青年教师“引航计划”和“腾飞计划”,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修订《上海海事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贯彻分类评价要求,突显“破五唯”理念,畅通各类人才发展路径。二是大力推进人才引育。坚持聚焦学校特色,推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19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上海领军“海外”青年项目1人,曙光学者1人,DF学者3人,浦江人才4人。

(三) 激发二级部门内生动力,提升主动有为意识

二级学院(部门)对标对表的意识明显提升,以高水平公转带动高质量自转的能力逐步增强,文理学院、徐悲鸿艺术学院等二级单位主动加强与行业相关企业深度对接,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党建联建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形成了上下联动、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全面从严治党的举措更加扎实

(一) 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一是严格落实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强化监督督查,将临港校区建设项目转固、科研机构梳理与整合、采购与招投标管理制度完善等十项年度党委重点工作纳入督办重点,推动工作落实。针对学校2019年以来的所有采购项目开展全覆盖专项监督检查,涉及5万元以上项目数共计1360个,检查发现13个方面共36个问题,涉及228个项目。二是实施二届党委第二轮巡察,组建2个巡察组以“一托二”形式对4个二级学院党组织开展校内巡察。跟踪督促二届党委第一轮巡察6个二级单位党组织的巡察整改工作,推动巡察整改落实。三是组织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大会,对纪检监察、校内巡察、师德失范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有关情况进行通报,深化以案示警。通过“海大清风”公众号发布廉政教育信息49条,制作《海大廉政学习简报》9期。组织举办“廉洁文化建设月”,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重点强化对年轻干部的廉洁教育。

(二) 完善内控机制建设,推动审计整改落实

一是梳理完善各级内控流程136项,发布内部控制手册,出台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办法等制度,健全内控体制机制。二是组织实施20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展校办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学校重大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定审计整改方案,完成34项整改措施,推动审计整改落到实处。三是主动对照两委发布的市属其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主要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发现和整改9个方面问题。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41人次,发现问题46项,已整改39项。

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转换为指导实践,增强办学特色还存在短板。

一是理论学习还存在“两张皮”问题,学管学、用管用的现象还比较常见,理论学习成果没有很好转化为推动发展动力,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神力量。二是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还不到位,比如:在“坚持守正创新”上,一些干部还存在“守正”缺乏定力,“创新”缺乏活力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增强办学特色,主动适应航运业转型发展缺乏有力举措。

分析其原因,一是理论学习不系统不深入,结合实际不紧密,没有完全将新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海事大学的探索还不足。二是运用创新理论推动工作、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

(二)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建和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治理效能还存在薄弱环节。

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战略部署领会不够深入,发展战略思维能力不足,高效配置办学资源,提高对国家、上海重大战略的服务支撑作用上标志性成果显示度不足。二是统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上还缺乏深入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深层次难题仍然存在,化解难度较大,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三是系统推进生源结构、教师结构、就业结构调整优化还不够有力,产教融合水平还不够高,制度体系仍不健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还不够有效。

分析其原因,一是政治站位尚需要进一步提升,视野格局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主动对接国家、上海市重大战略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运用新思想分析形势、指导实践不够突出,抓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三是攻坚克难的方法手段不足,抓住问题始终不放的“钉钉子”精神还不足。

(三)干部队伍干事履职、协同联动、斗争的能力和本领还有改进空间。

一是一些二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习惯、不善于找问题,不会找问题,也找不准问题,对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还存在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心态,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二是二级单位班子合力还不强,本位意识突出,对自己分管外的工作关注、投入不够,资源整合意识和能力不强,不善于主动加强校内外协同联动,在提升“公转”水平,强化办学特色上举措不够多、成效不明显。三是斗争意识不强、斗争本领不高,在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上存在本领恐慌,不善于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改革的优势,面对迫切需推动的工作,还存在等一等、放一放、看一看的情况。

分析其原因,一是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研究不够,综合提升干部素质的方式方法还不够丰富,对干部工作开展的个性化指导还不够到位。二是二级单位党组织在凝心聚力、改革攻坚的方面的组织力和引领力还需要加强,还需要提升把本部门工作放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去谋划推动的全局视野。三是学校政治生态还需要持续净化,二级党组织抓工作落实,推动决策部署落地的压力传导尚需加强。

九、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持知行合一,进一步抓好思想引领,推动理论学习提质增效。

一是要持续加强干部队伍理论武装,持续改造干部职工的学习观,创新理论学习方式方法,推动全校干部系统掌握党的创新理论中的丰富思想,深刻领会新思想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努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知行合一,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要系统构建干部队伍能力培养体系,高质量开展好党委中心组学习,举办多层次的干部理论学习研讨班、培训班,分层分类开展新任处级、科级干部轮训,实现干部培训全覆盖,切实加强实践锻炼和业务训练,增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不断提高干部服务师生、防范化解风险、推动学校高质量的能力。

(二)聚焦特色领域,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推动学校综合改革。

一是要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切实增强政治领悟力,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定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精准对标交通强国、航运强国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需要,持续跟踪航运业转型发展的最新需求,优化学科布局,加大专业设置调整力度。集聚科研力量,推动科研团队建设,促进教学创新,深化产教融合,切实增强对国家、上海和行业发展的服务支撑保障能力。二是要不断健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聚焦办学定位和特色,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就业为导向调整生源结构,完善有组织科研的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教育管理,持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夯实高质量的制度根基。

(三)对标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履职担当能力。

一是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各层级干部,特别是新提拔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师生,聚焦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高层次学术人才紧缺、有组织科研制度不健全、具有鲜明特色的海事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真找问题、找真问题、找准问题。二是要以二级单位党组织换届工作为契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政治功能,推动二级单位班子成员更好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三是要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学校改革发展中面临的老问题、新情况,详列问题清单、制定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工作台账,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切实解决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各类顽瘴痼疾。


返回原图
/